**
在尾货市场的热潮中,品牌尾货鞋凭借其 “品牌光环 + 低价” 的组合,吸引了众多商家投身其中。然而,围绕着卖品牌尾货鞋是否违法的疑问,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让不少从业者心生忐忑。下面,就从法律规定、实际经营场景等多个维度,为你揭开这一问题的答案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是判断销售品牌尾货鞋是否违法的核心依据。其中明确规定,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,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,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,容易导致混淆的,均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。这一规定意味着,销售品牌尾货鞋的关键在于是否获得了品牌方的授权。
例如,你销售的耐克尾货鞋,如果没有耐克公司的书面授权,即使鞋子是正品,这种销售行为也可能触犯商标法。因为你在利用耐克的品牌影响力来吸引消费者,从中获利,而这一权利是品牌方依法享有的排他性权益。
获得品牌方的正规授权,是合法销售品牌尾货鞋的首要前提。品牌方会对申请授权的商家进行多方面审核,包括商家的经营资质、信誉记录、销售渠道规划等。只有通过严格审核,获得品牌方颁发的授权证书,商家才能在授权范围内合法销售品牌尾货鞋。
以阿迪达斯为例,其授权流程严谨,要求商家提供详细的公司资料、店铺运营计划、销售区域规划等文件。通过审核后,商家会得到一份明确规定销售产品范围、销售区域、销售期限等内容的授权书,只有按照授权书的要求开展销售活动,才不会陷入法律风险。
除了授权,确保尾货鞋的货源正规也是合法经营的关键。正规货源意味着鞋子的来源清晰,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法律规定。商家在进货时,必须向供应商索要正规的进货凭证,如发票、采购合同、出货清单等,这些凭证不仅是证明货源合法的关键证据,也是在后续经营中应对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的有力支撑。
假设你从一家声称是品牌代工厂的供应商处采购尾货鞋,对方却无法提供正规的出货凭证,那么这批鞋子的来源就存在疑问。一旦被监管部门调查或品牌方追究,你可能因无法证明货源合法而面临法律责任。
在实际经营中,许多商家因忽视授权问题而陷入法律困境。一些商家认为,自己销售的是正品尾货,并非假冒伪劣产品,不会存在法律问题。但事实上,没有品牌方的授权,即便鞋子是正品,销售行为本身也可能构成侵权。
北京新杰亨通商贸中心就因销售无授权的 “NIKE”“CONVERSE” 尾货鞋而被处罚。该商贸中心从河北东贸市场采购尾货,其中包含 “NIKE” 鞋 33 双、“CONVERSE” 鞋 71 双,在未获得品牌授权的情况下准备销售。至被检查之日止,虽未售出,但仍被认定为违法经营,不仅商品被没收,还面临 6900 元罚款。这一案例警示商家,无授权销售品牌尾货鞋,无论是否实际售出,都将面临法律的严惩。
市场上存在部分不法商家,打着 “品牌尾货” 的旗号销售假冒伪劣鞋子。这些假冒尾货鞋不仅质量堪忧,还严重侵犯了品牌方的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销售假冒尾货鞋的行为,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刑事犯罪。
2025 年 3 月,魏某因以 “正品尾单” 为幌子,销售从非法渠道购入的假冒注册商标商品 9 万余元,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,缓刑一年,并处罚金 5 万元。此类案例屡见不鲜,商家切不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而涉足假冒尾货鞋的销售,否则将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。
除了直接的销售行为,在宣传过程中若存在暗示侵权的行为,也可能被认定为违法。一些商家在宣传品牌尾货鞋时,虽未明确提及品牌名称,但通过 “某大牌同款”“和专柜品质一样”“懂的都懂” 等话术,或在商品图片中刻意露出品牌 logo 的一角,试图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消费者。这种看似隐晦的宣传方式,实际上仍构成侵权。
某卖家在朋友圈销售尾货鞋,文案写 “专柜四五百的鞋,尾货 80 元,懂的来”,配图中鞋跟处露出品牌 logo 的小部分。品牌方发现后,通过截图取证,以商标侵权为由起诉,最终卖家被判赔偿 2 万元。这表明,在宣传品牌尾货鞋时,商家必须谨言慎行,避免任何可能暗示品牌关联的表述。
对于剪标尾货鞋的销售,不少商家存在误解,认为剪掉商标就可以规避法律风险。但实际上,品牌方对产品的保护不仅限于商标,还包括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。如果鞋子的外观设计已申请专利,即便剪掉商标,销售行为仍可能构成外观设计侵权。
例如,某品牌的一款运动鞋具有独特的鞋型设计,并已申请外观设计专利。商家将该品牌尾货鞋的商标剪掉后销售,虽然避免了商标侵权的嫌疑,但由于其销售的鞋子外观设计仍受专利保护,仍可能被品牌方追究外观设计侵权责任。
部分代工厂会有剩余的尾货鞋子,这些尾货的销售合法性取决于代工厂是否获得品牌方的销售授权。如果代工厂未经品牌方授权擅自销售尾货鞋,即便鞋子是正品,也属于违法行为。而且,一些不良代工厂可能会生产 “特供尾货”,使用劣质材料降低成本,这些尾货鞋不仅质量难以保证,销售此类产品还可能面临产品质量相关的法律责任。
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,柯某公司负责人柯某某与高某某未经 “FILA” 国内商标权利人许可,将公司生产的带有 “FILA” 商标的包具尾货通过网购平台销售,涉案金额 15 万余元。最终,二人因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,虽犯罪情节轻微,但仍被行政处罚 15 万余元。这一案例提醒商家,对于代工厂尾货鞋的采购和销售,必须谨慎核实授权情况。
商家在采购品牌尾货鞋前,务必要求供应商提供品牌方的授权证明文件,并通过品牌方官方渠道进行核实。可以拨打品牌方客服电话、发送邮件至官方邮箱,或者在品牌方官方网站查询授权经销商名单,确认供应商的授权真实性和有效性。
在获得授权后,商家要严格按照品牌方的要求进行经营和宣传。使用品牌方提供的规范商品描述模板、宣传资料,避免自行添加可能引起误解或侵权的内容。在店铺招牌、商品介绍页面、直播带货等场景中,不得使用未经授权的品牌标识、口号,确保宣传内容真实、准确、合法。
每次进货都要妥善保留所有相关凭证,包括发票、采购合同、物流单据、供应商出货清单等。同时,建立详细的进货记录台账,记录每批尾货鞋的进货时间、数量、款式、供应商信息等。这些凭证和记录不仅有助于在税务申报、财务核算时使用,更是在面对法律纠纷时证明自身合法经营的关键证据。
卖品牌尾货鞋并非必然违法,但需要严格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,在授权和货源等方面做到合法合规。商家在涉足这一领域前,必须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,谨慎评估风险。只有通过合法经营,才能在品牌尾货鞋市场中稳健发展,避免因违法而遭受经济损失和法律制裁。记住,在商业活动中,遵守法律是底线,也是企业长久经营的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