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
在电商蓬勃发展的当下,网上售卖品牌尾货成为不少商家的经营选择。但许多人对其合法性存疑,毕竟品牌尾货涉及品牌权益、产品质量等复杂问题。下面将从尾货来源、销售行为规范等方面,深度剖析网上卖品牌尾货是否犯法,并给出合规经营建议。
品牌方直接授权处理的尾货,或是品牌代理商、经销商经授权后处理的过季、库存商品,这类尾货来源清晰、合法合规。比如某知名运动品牌,每季度会授权特定电商平台处理当季剩余库存,平台销售时能提供品牌方授权文件、采购合同及发票等凭证,确保销售行为合法。只要商家能证明尾货从这类正规途径获得,销售本身不触犯法律。
代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瑕疵品、多余订单产品,若未经品牌方同意流入市场,销售这类尾货存在法律风险。2024 年,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案件中,柯某公司负责人柯某某与高某某,未经 “FILA” 国内商标权利人许可,将公司生产的带有 “FILA” 商标的包具尾货在网购平台销售,涉案金额 15 万余元。最终,二人因侵犯斐乐体育有限公司在国内的注册商标专用权,虽因情节轻微被相对不起诉,但仍面临 15 万余元行政处罚。这警示商家,若代工厂尾货未获品牌方正规处理授权,私自销售很可能构成违法。
通过盗窃、非法渠道获取的品牌尾货,或打着 “尾货” 旗号实际售卖假冒伪劣产品,这类行为严重违法。江苏曾有外贸店铺以 “大牌尾货” 名义低价售卖某品牌服装,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做工粗糙,经警方调查,郭某某等 10 人自 2017 年起从大牌服装代工工厂购买尾货,加工后售卖,涉案服装 27 万件,金额约 620 多万,还涉及购买正版服装开版仿制,最终被提起公诉。这类案例表明,销售来源非法或假冒的 “尾货”,不仅侵犯品牌知识产权,损害消费者权益,还将面临刑事处罚。
在网上销售品牌尾货时,务必清晰标注商品为 “尾货”。不能将尾货当作全新正品销售,避免误导消费者。比如在商品详情页,应明确说明商品可能存在的瑕疵(如轻微污渍、线头)、过季款式等情况,让消费者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做出购买决策。若故意隐瞒尾货身份,将其包装成全新正品售卖,属于欺诈消费者的违法行为,消费者有权依据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要求商家承担赔偿责任。
即使尾货来源合法,销售过程中也不能随意使用品牌商标进行宣传推广。不能在商品图片、标题、描述中突出品牌商标以吸引流量,误导消费者认为是全新正品。若需提及品牌,应在显著位置强调 “尾货” 属性。比如 “[品牌名] 尾货 T 恤,款式经典,少量瑕疵,低价清仓”,而非 “正品 [品牌名] T 恤,超值折扣”,否则可能构成商标侵权。
尾货虽可能存在一定瑕疵,但必须确保质量符合基本安全标准。商家不能以尾货为由,销售危害消费者人身安全的商品。在售后服务方面,即便销售尾货,也不能擅自扩大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的范围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规定,除特定商品及经消费者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外,消费者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利,商家不能以 “尾货” 名义剥夺消费者这一法定权利。
网上卖品牌尾货并非必然违法,关键在于尾货来源合法且销售行为规范。商家在涉足品牌尾货销售领域前,需仔细甄别尾货渠道,留存进货凭证,严格规范销售宣传话术,保障消费者权益,如此才能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开展经营活动,避免法律风险。若对销售行为合法性存疑,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