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尾货圈摸爬滚打的人,几乎都听过 “卖品牌尾货被告侵权” 的案例:某店主因销售带标品牌尾货被起诉,赔偿金额远超利润;某直播间因展示品牌 logo 被平台下架。品牌尾货销售的核心风险在于 “商标权”—— 品牌方对商标拥有专用权,未经授权使用可能构成侵权。结合多年实操经验,总结出 5 个合规要点,附具体解决方案。
这是最常见的侵权行为,包括:
保留完整商标:销售带品牌 logo 的领标、吊牌、包装袋的尾货(如某运动品牌的 “钩子” 标志未去除);
宣传中提及品牌名:在商品标题、详情页、直播中说 “这是 XX 品牌的尾货”“正品 XX 品牌清仓”;
展示品牌特征:在图片、视频中特写品牌独有的设计元素(如某奢侈品牌的经典格纹图案)。
去年上海某尾货店因在朋友圈宣传 “正品 LV 围巾尾货”,被品牌方起诉,法院判决赔偿 5 万元,而这批货的总利润仅 8000 元。
品牌方为保护正价渠道,会严格限制尾货的销售方式,以下行为可能被认定为侵权:
模仿品牌门店装修:尾货店采用与品牌专柜相似的装修风格(如同款货架、色调),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品牌直营店;
虚假宣传 “品牌授权”:声称 “本店获得 XX 品牌尾货销售授权”,但无法提供授权文件;
与正品捆绑销售:将尾货与品牌正品放在同一链接销售,暗示尾货与正品具有同等渠道地位。
如果销售的 “尾货” 是仿冒品(即使去除标识),也会涉及著作权、专利权侵权:
仿冒品牌原创设计:某女装尾货的款式完全复制某设计师品牌的原创连衣裙(享有外观设计专利);
使用盗版图案:尾货上的印花图案是品牌方拥有著作权的插画(如某卡通品牌的专属形象)。
某电商卖家因销售仿冒某潮牌的 “剪标尾货”,被认定侵犯著作权,不仅商品全线下架,还被罚款 10 万元。
这是最核心的合规措施,具体操作:
物理去除:剪掉包含商标的领标(保留尺码信息)、刮掉纽扣上的品牌 logo、覆盖鞋舌上的商标图案(用同色布料缝制遮盖);
化学处理:对印在面料上的商标(如 T 恤胸前的 logo),用专用试剂去除(适合棉、化纤等面料);
包装清理:扔掉品牌原包装,改用中性包装袋(无任何品牌信息的透明袋、纸箱)。
某尾货商的标准流程:收到货后,先用 “商标识别仪” 扫描全身(确保无隐藏商标),再用专用工具处理可见标识,最后由质检员复查,确保 “无任何品牌痕迹”。
在商品标题、详情、直播中,绝对不能出现品牌名,可用以下方式描述:
描述材质:“100% 纯棉长袖 T 恤”“90% 白鸭绒外套”;
描述款式:“连帽拉链卫衣”“高腰直筒牛仔裤”;
描述场景:“通勤西装外套”“儿童保暖连体衣”。
对比案例:
侵权表述:“XX 品牌剪标尾货牛仔裤”;
合规表述:“深色直筒牛仔裤(无标)”。
某平台卖家通过这种方式,将 “品牌尾货” 类目商品的投诉率从 15% 降至 0.3%。
主动向消费者说明商品性质,避免混淆:
店铺公告:“本店商品为无标库存尾货,非品牌官方销售渠道,与品牌方无合作关系”;
商品标签:在价签上注明 “无品牌信息・库存商品”;
客服话术:当客户问 “是不是 XX 品牌” 时,回复 “无法确认品牌信息,商品为无标尾货,注重性价比可入手”。
北京某社区尾货店通过这种方式,经营 3 年未收到任何侵权投诉,老客户复购率达 60%。
装修风格:采用中性设计(如简约白墙、普通货架),避免与任何品牌专柜相似;
流量获取:不使用品牌相关关键词引流(如不在标题、标签中加品牌名),靠 “低价尾货”“库存清仓” 等通用词获客;
销售场所:不入驻品牌集中的商场(如奢侈品商场的负一层尾货区容易被关注),优先选择独立街边店、综合市场。
即使做到无标销售,也需准备货源证据,以防被误判为销售仿冒品:
保留采购合同:与上游供应商签订协议,注明 “所供商品为品牌正品尾货,如涉及侵权由供应商承担责任”;
保存质检报告:要求供应商提供商品的质量检测报告(证明符合国家质量标准,与正品同质);
拍摄入库视频:记录尾货的原始状态(如带标时的样子),证明是正品库存转化而来。
某尾货商因被起诉侵权,凭借完整的采购合同和代工厂出库单,成功证明商品为正品尾货,法院最终驳回原告起诉。
如果尾货带有品牌标识(如经销商清仓的正品库存),必须满足:
获得品牌方书面授权:明确允许销售带标尾货的范围(如 “仅限 XX 地区”“截止 XX 日期”);
不低于品牌方规定的最低价:避免低价冲击正价市场(如某品牌要求尾货售价不低于正价的 5 折)。
无授权的带标销售,即使是正品尾货,也可能构成侵权 —— 去年深圳某商场因销售无授权的带标奢侈品尾货,被判决停止销售并赔偿品牌方经济损失。
直播是侵权高发区,需做到 “三不展示”:
不特写商品细节:镜头不聚焦可能隐含品牌特征的部位(如特殊纽扣、刺绣图案);
不口播模糊信息:不说 “大家都知道的那个牌子”“某国际大牌同款” 等暗示性话语;
不对比正品:不在直播中拿正品做对比(如 “这件和 XX 品牌正品质量一样”)。
某主播的安全话术:“这件外套是无标尾货,面料是防风材质,适合春秋穿,具体看尺码表下单,品牌信息不清楚哦。”
向境外销售品牌尾货时,需注意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:
欧盟:对商标权保护严格,即使去除标识,若款式模仿品牌注册设计,也可能被认定侵权;
美国:要求在商品详情中明确标注 “非品牌官方产品”,否则可能面临 FTC(联邦贸易委员会)处罚;
东南亚:部分国家对 “平行进口”(正品尾货跨境销售)有特殊规定,需提前查询当地法律。
通过 “中国商标网” 查询品牌商标的注册范围(如服装类第 25 类商标),明确需规避的标识;用 “Trademarkia” 查询国际商标,避免跨境销售侵权。
准备标准化的商品描述模板(不含任何品牌信息)、客服应答话术、店铺公告文本,可联系行业协会获取(如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有尾货销售合规模板)。
在电商平台开通 “侵权预警” 功能(如淘宝的 “知识产权保护平台”),系统会自动检测商品信息中是否包含侵权关键词,提前拦截风险。
品牌尾货销售不侵权的底层逻辑是:彻底切断商品与品牌的关联,让消费者无法将尾货与特定品牌挂钩,同时明确告知商品性质。做到这两点,既能规避法律风险,又能保住尾货的性价比优势。
记住:正品尾货的价值在于 “品质” 而非 “品牌”,把卖点聚焦在 “面料好”“做工细”“价格低” 上,既能合规经营,又能赢得客户认可。如果需要具体品类(如奢侈品尾货、运动品牌尾货)的合规方案,可以进一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