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商品采购中,“尾货” 和 “订单” 是两种常见的货源形式,很多人好奇 “哪个更便宜”。实际上,两者的价格逻辑截然不同:尾货的低价源于 “清仓需求”,订单的价格基于 “成本与利润”,最终谁更便宜,取决于具体场景和商品属性。
尾货是生产、流通环节中积压的库存剩余,包括过季未售完的商品、代工厂超额生产的剩余、轻微瑕疵的滞销品等。例如,某品牌订单生产 1000 件羽绒服,代工厂多做 50 件备用,最终这 50 件未被品牌方收购,积压半年后成为尾货。其核心属性是 “非计划内剩余”,销售目的是快速回笼资金。
订单是买方(如品牌方、批发商)向卖方(如工厂、供应商)定制的商品,按明确的数量、规格、质量标准生产。例如,批发商向服装厂下单 5000 件 T 恤,约定面料、款式、交货时间,工厂按订单要求生产后交货。其核心属性是 “计划内生产”,销售目的是通过正常流通盈利。
尾货的价格由 “清仓紧迫性” 决定,与商品成本关联极小,甚至可能低于生产成本:
品牌尾货:原价 1000 元的羽绒服,过季后作为尾货,可能以 200 元(2 折)甚至 100 元(1 折)销售,哪怕生产成本是 300 元,也会亏本清仓,只为减少仓储占用;
瑕疵尾货:有轻微线头的牛仔裤,订单成本是 50 元,作为尾货可能以 20 元甩卖,价格仅为成本的 40%;
批量尾货:某尾货商打包收购 1000 件杂款 T 恤,总费用 5000 元,折算单价仅 5 元,远低于订单生产的 30 元成本。
尾货的低价本质是 “牺牲利润换周转”,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。
订单的价格由 “生产成本 + 合理利润” 构成,有明确的底线:
工厂接单生产时,会先核算成本(面料、人工、设备损耗等),再加上 10%-30% 的利润报价。例如,生产一件 T 恤的成本是 30 元,工厂给批发商的订单价可能是 35 元(含 16.7% 利润);
批发商向零售商接单时,会在工厂订单价基础上加价。如 35 元进货的 T 恤,批发商以 50 元批发给零售商,保证自身利润;
品牌方的订单价格还包含设计、品控、品牌溢价等成本。例如,某品牌订单生产的运动鞋,成本 80 元,品牌方以 150 元批发给经销商,溢价部分涵盖品牌运营费用。
订单的价格受成本约束,不可能低于生产成本,否则工厂或供应商会亏损。
若对比 “同款同品质” 商品,尾货价格一定低于订单价:
某款牛仔裤,工厂给批发商的订单价是 50 元 / 件(成本 40 元 + 利润 10 元);
同款牛仔裤因断码成为尾货,批发商可能以 25 元 / 件清仓,价格仅为订单价的 50%。
这种情况下,尾货的低价优势碾压订单,因为订单有利润刚性,尾货可不计成本。
若商品款式、品质不同,订单价可能低于尾货的 “相对价值”:
新款订单 T 恤:订单价 30 元,是当季流行款式,能以 80 元零售,利润率 167%;
旧款尾货 T 恤:价格 10 元,但款式过时,只能以 20 元零售,利润率 100%。
此时,订单价虽高于尾货,但因款式新颖、流通性强,实际 “性价比” 更高。
尾货低价通常依赖 “大批量采购”,小批量采购时,尾货价可能高于小订单价:
尾货采购:1000 件起批,单价 10 元;若只买 100 件,单价可能升至 20 元;
小订单采购:工厂接 100 件小订单,单价 25 元(成本 20 元 + 利润 5 元)。
虽然订单价 25 元高于尾货批量价 10 元,但低于尾货小批量价 20 元,此时订单更便宜。
尾货的低价可能伴随隐性成本,导致实际支出高于订单:
筛选成本:尾货中可能混有严重瑕疵品(如破洞、染色),采购 100 件尾货 T 恤,需花时间挑出 30 件废品,实际有效成本升至(100 件 ×10 元)÷70 件≈14.3 元 / 件,接近小订单价;
滞销风险:尾货款式过时,若卖不出去,可能成为 “二次尾货”,最终以 5 元 / 件甩卖,亏损 5 元 / 件;
售后成本:尾货多 “不退不换”,若卖给客户后出现投诉,可能面临赔偿,而订单商品支持正常售后,隐性成本更低。
订单虽价格高,但品质稳定、款式可控,隐性成本远低于尾货。
追求 “极致低价” 且能批量采购:尾货更便宜,尤其是同款正品尾货,价格可低至订单价的 10%-50%;
需要 “特定款式、小批量、品质保障”:订单更划算,虽然单价高,但隐性成本低,流通性强。
尾货和订单的价格对比,不能只看表面数字。对能消化大批量、接受瑕疵和过时款式的商家,尾货是 “低价金矿”;对需要精准匹配市场需求、注重品质和售后的商家,订单的 “可控价格” 更具优势。